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任务。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推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人才、科技、智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优势,探索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创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模式,意义十分重大。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要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原动力,以乡村教育、环境、文化、养老、物流等领域为中心,聚集和整合优势资源,衔接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机遇与责任
(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时代使命。地方应用型高校是我国乡村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推广的主要力量,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新高地,是开展政策咨询研究的新型智库。教育部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2年,我国约60%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约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是由高校牵头建设,高校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头之一。2019年起我国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开始扩招,农民工、退伍军人、基层医务人员等群体可以进入地方职业院校等应用型高校学习深造,不但解决了“结构性失业”等难题,还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专业人才。持续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机遇和时代使命。
(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应尽职责。地方应用型高校不仅要树立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更需要积极推进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深度整合,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2021年,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成立,由全国40余所高校组成,面向2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在智库服务、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构建成果转化平台等方向为社会提供服务。近年来,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建设一系列的乡村科技服务组织,分类落实“教育帮扶、技术帮扶、产业帮扶、创业帮扶、健康帮扶、救助帮扶”等相关措施,将地方高校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相关数据显示,教育部与农业农村部联合推荐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近100所,已累计招收约87万人、毕业约55万人,培养了大批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相关的紧缺人才。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全国引领农林科技的“双一流”高校,已在全国布局建立了众多产业试验示范站、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园,有效解决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最后一公里”转化难与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在遂宁市建成乡村振兴学院(遂宁校区),积极探索推进“三农”现代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教育模式。
(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源泉活水。产业发展是解决“三农”现代化问题的关键环节,产业振兴更是破题乡村振兴的主引擎。坚持科技兴农与强农,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镇消费辐射农村经济、农村资源支撑城镇发展的新格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源泉活水,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有着天时地利的优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可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构建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联动平台,打造高校学科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有利于进一步拓展高校的生存发展空间,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地方应用型高校虽然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科研落地、支持地方经济、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不足。一是科学研究脱离实际,部分高校在考核教师职称晋升、绩效分配时,缺乏与服务地方情况挂钩的考核政策,在科研方面普遍存在重知识轻技能、重科研轻转化等问题。二是人才引进落实较难,由于农村配套设施不完善,人才下乡就业的比例偏小、稳定性偏低,需要进一步化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难题。三是服务措施有待强化,部分高校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与地方产业发展融入不深,参与社会实践服务人员的数量不足,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措施单一。
三、探索与实践
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