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乐游棋牌_天天棋牌¥游戏下载官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
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4年11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请审议。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以下称“双一流”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引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党中央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双一流”建设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会议审议通过“双一流”建设重要文件;2016年以来,14次深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今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对“双一流”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李强总理多次强调,要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丁薛祥副总理多次研究部署,对“双一流”建设要进一步突出中国特色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发力,深入听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指导和支持各地各高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8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
一、建设进展与成效
(一)组织实施
一是统筹布局,动态调整“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等情况,确定首轮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以下简称建设高校)和465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以下简称建设学科),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轮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基础学科等国家急需领域加强布局,新增7所建设高校、41个建设学科。
二是重点突破,打造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地。实施“强基计划”、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布局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4个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16个学科交叉中心。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聚焦优势突破方向,打造一流学科标杆。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布局32所高校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三是创新机制,构建推进高质量建设管理评价模式。建立健全常态化监测体系,监测指标为高校反映特色成效留足空间。从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3个视角开展多维综合成效评价。32所高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确定建设学科,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模式。组建“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权威专家的战略咨询作用。
四是协同支持,强化多元投入保障。建立健全中央引导、地方支持、高校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2016年以来,通过中央引导专项和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累计投入1667亿元,支持建设高校自主统筹安排使用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类资金901亿元,用于建设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依托部省合建、重点共建等协作机制,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设成效
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下,在各省级党委和政府指导支持下,建设高校扎根中国大地,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和改革任务,若干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方阵加速形成,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美好期待,整体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一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坚定。广大师生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持续开展,建设高校获评党建示范高校29所、标杆院系238个,打造“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91个。20所建设高校入选“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二是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增强。2016年以来,建设高校培养了全国超过50%的硕士和80%的博士,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任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增设交叉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密码科学与技术、生物育种科学等84种新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设置不断优化。科技小院等3项成果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高度肯定科技小院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的作用。
三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首次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一批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产生了世界级影响。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一批建设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更加有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生态加速形成。
四是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建设高校承担30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任务,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两类重大专项,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成效显著。《儒藏》编纂、“清华简”抢救性保护等一批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突出贡献。建设高校牵头建设29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和首批国际组织、国别区域、国际传播三类联合研究院,建设近90%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政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五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教育家精神更加彰显,涌现一批大先生和战略科学家,王泽山、刘永坦、王大中、李德仁、薛其坤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振义、张晋藩、黄大年等获得国家荣誉称号。建设高校发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平台作用,近8年引进海外人才成效显著,师资队伍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
六是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国际教育与高水平科研合作不断拓展,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